查看原文
其他

2021年,信托刚兑必将灭亡!

trust圈内人 信托圈内人 2022-07-18


刚性兑付,也称刚兑,是中国金融系统的顽疾。

 

所谓刚兑,就是这个产品虽然表面上是一个理财产品,金融机构只是代销,亏损风险自负。但实际上金融机构会私底下和你签一个兜底保本的协议。发生一切情况都和投资者无关,保本,甚至保收益,这就叫刚兑。

 

在面对高端人群的信托行业里,刚兑是标配。

 

刚兑是信托产品到期后,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,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,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。此前,刚性兑付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。甚至说,不刚兑的信托,不能称之为信托。

 

刚性兑付的存在,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。

 

在这里,提出两个扭曲市场定价的问题:

 

1、既然是刚性兑付,为什么信托收益率和银行存款不一样,能高到9%,甚至10%以上?

2、 既然都是刚性兑付,风险都是一样的,为什么信托产品收益率不是统一的,却是有高有低?


这两个问题违背了客观规律。

 

 





因刚性兑付产生的非法集资



 

在全民刚兑的大背景下,从投资人角度,风险都一样,买信托产品自然会挑选收益率最高的。全民刚兑的心态,不仅仅影响到了金融产品的销售,更演变出了极为恶劣的结果,那就是非法集资。

 

既然信托是刚兑的,保本保收益,那么其他产品会不会也是这样?在尝到了信托刚兑的甜头后,一部分投资人开始幻想其他类别的产品也能刚性兑付,信托的收益不过尔尔,于是10%-20%收益的产品应运而生。

 

高收益产品的畅销,主要原因是:人们相信一定保本保收益的!

 

尽管合同上有风险提示,反复强调这是高风险产品、不保本保息,但是刚兑观念根深蒂固,投资人还是义无反顾地相信它是刚兑的。相反,因为有风险提示,投资人更加坚信这是刚兑的,因为信托合同上也写的是“不保本保息”。

 

销售端大肆宣传连续N年正常兑付,以往没有违约的先例,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它是不刚兑,所以投资人在认购时潜意识里是默认它会刚兑。换句话说,如果知道它是不刚兑的,投资人还会去认购吗?

 

终于,被定性为非法集资!

 

参与非法集资的人普遍有一个心态,那就是:收益归自己,出事找政府。

 

实际上,投资人也是这样做的,但结果是:中国政府不会为一家金融企业还债。

 

因此,金融行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刚兑必须打破。

 




因刚性兑付引发的“核爆”



 

信托合同中,从来都没有说过保本保收益。国家甚至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:金融机构不得承诺资管业务保本保收益。

 

信托行业本没有刚兑,但刚兑的信托公司多了,也便成了刚兑。

 

刚兑,逐渐成为信托公司开展业务的标配,毕竟像吉林信托这样不刚兑的是例外情况。

 

为了开展业务,为了吸引投资者,信托公司执行了刚兑,通过口口相传,把信托包装成了高收益和零风险并存的神话,成为扭曲市场定价、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业。


随后,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信仰。信仰,就是认为它是对的,但无法证明。在中江信托爆雷前,没有证据能证明信托是不能刚兑的,吉林信托是个例外。

 

只赚不亏收益还高,信托成为投资人梦想中的产品。

 

但是,既想要高收益,又不想承担任何风险,这是不可能的。

 

刚性兑付,并没有消灭风险,只是转移了风险。信托公司凭借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募集能力,把投资人的风险转化成了自身的或其他投资人的风险。

 

信托公司的每一次兜底,承担的每一次小额亏损,实际上都是在掩盖风险,通过掩饰让风险延后。时间久了,风险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,亏损大到信托公司承担不起的程度。以前掩盖的所有风险,就一并爆发,由最后一波人承担。而且这种雷是突然发生的,不给投资人任何逃脱的机会。

 

信托公司利用品牌优势,发行新的项目接盘风险项目,把一批投资人的风险,转移到另一批投资人的身上,让前面爆的雷得到隐藏。一个谎言,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;一个项目的坑,需要挖无数个坑去填平。因政策变化,最后集数年之雷,引发核爆。

 

刚性兑付,让投资人享受“稳稳的幸福”的同时,无形中也让投资人承担了信托公司的道德风险,不但没有降低风险,反而加大了投资人和行业的风险。

 

刚性兑付,必须打破。

 




因刚性兑付滋生的按闹分配



 

按闹分配,是既按劳分配、按需分配、平均分配等分配制度后,一种神奇而有效的分配方式。

 

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”。有你的份时,你闹,最终你分到的就比别人更多;没你的份时,你闹,最终你本来没有的也变成了有。

 

中国自古就有“法不责众”。一个人去闹,有理也没用,直接被带走;一群人去闹,没理也气壮,谁动就躺下。即使扰乱了公共秩序,应受到法律的惩罚,但很多人都那样干,也就不好惩罚了。

 

信托也是一样。

 

因为认购的时候认为它应该是刚兑的,坚决不接受违约,不兑付就去信托公司闹,一个人不行就十个人,十个人不行就一百个人。关键是信托公司还真吃这一套。

 

于是,按闹分配就这样在信托中流行起来。

 

按闹分配,是基于投资人认为信托是刚兑的:信托公司没钱就找股东兑,股东没钱就找政府兑,总之,要找个人出来兑付,因为信托就是刚兑的,不刚兑谁还买信托,政府和监管部门肯定有责任,谁审批的、谁监管的,就谁兑付。

 

如果没有刚性兑付,会有人冒险把亲戚朋友的钱凑一起买吗?会有人把养老钱、治病钱、读书钱拿出来投吗?每个项目爆雷后,总有各种花式卖惨(不排除是真实情况),争取得到单独兑付。而录音录像的时候明确确认过:(1)用于认购的资金来源是合法的自有资金,为何还会有七拼八凑的?(2)必须是合格投资者,为何还有全部身家梭哈的? 正是认为信托是刚兑的没有风险,才会在录音录像的时候撒谎,才敢这样毫无顾忌地投。

 

刚性兑付还会被各种美化,以赋予按闹分配正义性,如:

贵州等地政信:相信政府才买的,政府必须还钱
信托:相信国家发的牌照,政府必须解决
契约基金:相信证监会的备案,政府必须解决
P2P:相信政府鼓励的金融创新,政府必须赔偿
……

每一个违约的项目,都会“新生”出各种人间悲剧,总有各种支持刚兑的理由,这些理由也是投资人当初认购的原因。没有刚兑,就没有按闹分配这种畸形的分配方式。

 

需要说明的是,如果管理人因违法违规造成投资人亏损,这种不叫“闹”,而是合理的主张权益和表达诉求,信托公司应当赔偿。本文中的“闹”主要是针对无理取闹的,像四川信托、安信信托等信托公司投资人合理地表达诉求,具有正义性。

 

打破刚兑,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。

 

 




打破刚兑后,信托更加安全




有投资人质问:为什么国家和监管部门不从源头上消除风险,让投资人投的放心?

 

其实,国家一直有这种投资产品,如下表:



这是从源头上消除了风险的产品,是保本保收益的,但是高净值人群睬都不睬的。

 

风险与收益并存,没有消灭了风险的高收益理财产品。郭树清主席多次提示风险:“收益率超过6%就要打问号,超过8%就很危险,10%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。”

 

现在如果有10%的产品,你还会抢破头皮去买吗?大多数人不会买的,因为都知道这是不刚兑的,是有风险的。

 

关于刚性兑付,《资管指导意见》进行了针对性的规范,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,明确了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的要求,禁止金融资产管理产品多层嵌。资管新规的发布,顺应了我国金融领域混业经营的监管需求,其目的在于弥补监管短板、治理市场乱象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
 

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以后,信托项目的回款现金流只能依托项目本身,风险控制成了保证按时回款的唯一命门,一旦项目回款延期就无法按时兑付信托本金和利息。正因如此,信托并不是没有以前安全了,反而是更安全了。打破刚兑后,信托告别影子银行,回归本源,服务于实体经济,真正的做到“受人之托,代人理财”。

 

2021年,刚兑必将灭亡!



相关阅读
1、什么是刚性兑付?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?
2、法院判定刚性兑付承诺函无效!信托公司又胜诉了!
3、信托打破刚性兑付,不是推卸受托人未尽职的责任!
4、打破刚兑后,信托反而是更安全了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